2019年4月23日 星期二

黃輝石老師解讀 ⟪易經·繫辭傳上⟫ 第五章 陰陽繼成

第五章 陰陽繼成

一陰一陽之謂道。
此段是說易經都是由陰陽所組成。
莊子·天下篇說:易以道陰陽。是莊子用陰陽觀念,定義易經卦爻象的思想主旨,所得之結語。所以說:易經的道理是從太陽·月亮的變化,落實到陽儀與陰儀的符號,而產生陰陽相對立而統一的哲學思想。在此階段都是屬於形而上的範疇。
落實到日常生活,就是任何事都是一體兩面,不可執著於成見,沒有絕對的,只有相對的

繼之者善也,成之者性也。
此承前段是說,易經這門學問,透過瞭解陰陽之道後,必須加以發揮創作,如同文言傳說:元者善之長;君子體人足以長人。所以說:繼承易經就是元善的表現。
易經研究的成就當成自己的性命,並作為立身處世的依歸,有此使命方能精義入神以為施用,利用它安身立命之外,尚可崇高德性。
落實到日常生活,就是要找一個自己喜歡的事情,不斷的重複做,做出心得來與人分享

仁者見之謂之仁,知者見之謂之知,百姓日用而不知,君子之道鮮矣。
此承前段是說,從解卦的觀點來理解易經,用仁德來治比喻<象數派>;用智慧來治比喻<義理派>。兩者各有其獨特的觀點,一般的老百姓時常在用卻不知,所以能了解必須兩者兼容並蓄的君子就很少了。
就本人在做學研究,對於卦爻辭的理解,首先要說服自己,才能與同好分享,確實是要參兩派六宗以及生活體驗的。
落實在日常生活,就是對事情的看法不可偏執,飲食也是樣要均衡,這都是有益身心靈的

顯諸仁,藏諸用。
此承前段是說,指的是已經表現出來的東西,指的是其之所以如此的東西。
大衍之術來理解是這樣的,所謂四營,即分···扐,四營一變,三變成一爻,稱之為小成沒有吉凶只有八卦象,十八變後才成卦就有吉凶顯示。所以說:顯諸仁如同筮法由下往上逆生初·····上。
藏諸用即將六爻所組成的卦象,由上而下讀取。
例如營數得,789678,上坎下離兩象而成水火既濟卦。
所以說:爻由下而上升,卦從上而下降。
落實在生活,就像道家修煉的工夫,逆者成仙,順者生人。但用在普通的人,就是說有時除了正面思考之外也必須逆向思維

鼓萬物而不與聖人同憂。
此承前段是說,大衍之數的蓍草,能筮得64卦的各種變化,蓋有4096條目。這在焦氏易林這本書可以佐證。
例如: 招殃來螫,害我邦國。病傷手足,不得安息。(乾卦六爻皆動變為坤)
蓍草它本身純然無私無為,是因為聖人有感而遂通天下之志。所以說:其受命也如響,無有遠近幽深遂之來物。但聖人就不同,究竟還是人,憂患無可避免。
落實到日常生活,就是隨順自然,積極面對該來的是事情正向處理,而不消極僥倖憂慮的事不會到來

盛德大業至矣哉!
此段是承上說,大衍之數所蘊含的德性,是非常完善的,它通過演算而得到卦象,由卦爻辭而知道過與不及之中來取得最大的平衡,而且施展開來配合的無為不致,所以說:易經是群經之首,更是帝王之學
例如雷風恆·九五:有孚惠心,勿問元吉。有孚,惠我德。
意思是說:作為一個君王,有施惠於民的心願,就不需疑問是否有大的吉祥(一般人說的有什麼好處沒有),天下人終將會真誠的感念施惠的恩德。
落實到日常生活,就是要創造被利用的價值,越創造就會越靈活,德性就更加崇高

富有之謂大業,日新之謂盛德。
此段是承上說,深研理,不能只照著先賢的理論,而要與時俱進,因為時代不同,所以必須有自己的實務心得來配合,而且要能說服自己是否合宜,並且要時時求新,這樣才能時時充滿法喜。所謂大業也可說別人沒有的而你有;所謂盛德亦可說永無止息地精進。
例如:天雷无妄·九四:可貞,无咎。
小象:可貞无咎,固有之也。
從字意解,即可以堅守正道則沒事,說因為這是本來所該俱有的本性。
但從卜筮而言,占問此事可以,但還有必須注意修正補救的地方,當這樣解比較貼切。
落實到日常生活,就是不可太滿足現狀,尤其在學問的研究上,以及公司的經營,時刻不能鬆懈

生生之謂易,成象之謂乾,效法之為坤。
此段是承上說,大衍之數的演算是生生不息,取之不盡,用之不竭(生生之為)。它經過四營十八變後,遂成立卦象(成象之謂),再由朱熹占變法八種變化之道,獲得訊息,而成天下之亹亹者(效法之為坤)。所以由以上而得之,得卦如同天(乾)氣之下降,解卦如同地(坤)氣之上升。相互交會作用,而無止盡。
落實在日常生活,就是事業的選擇,當以循環不息的為優先,諸如飲食三餐之類,或租任賃等等,以及消費性的東西

極數之來之謂占,通變之謂事,陰陽不測之謂神。
此段是承上說,天地之數五十有五,就是用我們十根手指頭由ㄧ至十累加而成55。所以說是極數。所謂天人合一道理就在于此。用大衍之數的筮法就能理解,1·2·3·4是分···扐,四營之生數6·7·8·9
是四營之成數。五·十就是大衍之數其用四十九之五十,這就是所謂。透過占卜得出的卦象,用在生活上的必需就叫做。陰陽不測是指得營數6·8為陰;7·9為陽,是無法預測的。不知其所以然而然的就叫做
落實在日常生活,就是凡事不要有預設立場,順其自然的變化,而隨之應變,這就是所謂妙之境界。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