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年6月17日 星期三

地形的觀察

論『地形的觀察』:
堪輿學的基本理論原則是“氣”——乘氣、聚氣、順氣等。
凡看地……總以氣為主。
凡地氣,從下蔭人,力深而緩,天氣煦育人身,力浮而速。
故陽宅下乘地之吉氣,尤欲上乘天之旺氣也。
“氣”是中國古代思想中一個重要的概念。
它是從雲氣、水氣、煙氣,以及人的呼吸之氣概括而來,是一種玄而又玄的哲學觀念。
但在實際作用上,它與生命具有很大關係。
如:人身內之氣保持生機和力量;大地之氣則維持萬物的生長和代謝。
在堪輿學中,於是引申出“地氣”、“陽氣”、“陰氣”等觀念。
  
就堪輿中“氣”的表現來說,與地形有著最直接的關係,
所謂:“氣者,形之微;形者,氣之著。
氣隱而難知,形顯而易見。
經曰:地有吉氣,土隨而起,化形之著於外者也。
氣吉,形必秀潤、特達、端莊;
氣凶,形必粗頑、欹斜、破碎。
即將氣與自然環境中地形的好壞聯繫起來。
因此,堪輿學特別重視對地形的觀察、分析。
在所謂堪輿方法“地理五訣”(龍、穴、砂、水、向)中,其中兩項與地形有關,
即“龍”(大山勢),“砂”(小山形,主山旁小山)。
  
在堪輿學中,對地形的觀察分析稱之為“尋龍”。
地脈之行止起伏曰龍,
而覓龍,又要“首尋祖宗父母,審氣脈,別生氣,分陰陽。
這裡祖宗指山脈的出處,亦即群山的起源處;
父母山指山脈的入首處,山脊的起伏輪廓線為脈的外形,審脈時要先觀察山脊是否曲屈起伏,再細察山的分脊,合脊處是否有輪、有暈,並據以判斷出山的“形”與“勢”來。
  
“形”、“勢”,是堪輿學對地形(山脈)大勢的2種大的分類。
其差別在於“千尺為勢,百尺為形。
勢居乎粗,形在乎細。
左右前後兮謂之勢,山水應案兮謂之三形。
可見,勢指的是遠處群峰起伏的宏觀大勢,形則指近處山的微觀形狀。
  
在長期的堪輿實踐中,人們根據遠處山脈的特點,配合風水思想將山脈分成不同的類型。
其中遠山(勢)主要有九勢、五勢之分;
近處山的具體形狀則以比擬法分為所謂五星、九星等形狀。
九勢的名稱及形狀如下:
  (1)回龍:形勢蟠迎,朝宗顧祖,如舐尾之龍,回頭之虎,第一龍;
  (2)出洋龍:形勢特達,發達蜿延,如出林之獸,過海之船;
  (3)降龍:形勢聳秀,峭峻高危,如入朝大座,勒馬開旗;
  (4)生龍:形勢拱輔,支節楞層,如蜈蚣槎爪,玉帶瓜藤;
  (5)飛龍:形勢翔集,奮迅悠揚,如雁騰鷹舉,兩翼開張,鳳舞鸞翔,雙翅拱抱;
  (6)臥龍:形勢蹲踞,安穩停蓄,如虎屯象駐,牛眠犀伏;
  (7)隱龍:形勢磅礴,脈理淹延,如浮排仙掌,展誥鋪氈;
  (8)騰龍:形勢高遠,險峻特寬,如仰天壺井,盛露金盤;
  (9)領群龍:形勢依隨,稠眾環合,如走麂驅羊,游魚飛鴿。
  
五勢是指:
龍北發,朝南來,為正勢;
龍西北發作穴,南作朝,為側勢;
龍逆水上,朝順水下,此乃逆勢;
龍順水下,朝逆水上,此乃順勢;
龍身回顧,祖山作朝,此乃回勢。
五星即:金、木、水、火、土;
九星為貪狼、巨門、祿存、文曲、廉貞、武曲、破軍、左輔、右弼,它們亦被賦予特定的意義。
五星代表一定的山形,如
金,頭圓而足闊;
木,頭圓而身直;
水,頭平而生浪,平行則如生蛇過水;
火,頭尖而足闊;
土,頭平而體秀。
還有三臺、華蓋、寶蓋等山形分類。
此外,對整個山勢形體的總體感覺把握,概括總結出不同山的典型特徵及其與人的關係。
如所謂:
山厚人肥,
山瘦人飢,
山清人秀,
山濁人迷,
山駐人寧,
山走人離,
山勇人勇,
山縮人癡,
山順人孝,
山逆人虧等。

轉摘自  余勝唐 老師

沒有留言: